人工智能专业
一、专业简介
人工智能专业是人工智能技术、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专业。培养具有“爱国”,“励志”,“求真”,“力行”的情操,具有信息科学和坚实的数理基础相关知识;系统掌握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;具有运用人工智能的基本模型、原理与方法,设计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并能从事相关应用开发的能力;善于沟通和协作;有志向于人工智能产业领域的终生学习;有社会责任感和行业胜任力的高级应用型工程师人才。
二、师资队伍
现有专业教师13人,博士3人、高级职称5人,超过一半以上教师具有工程项目经历,教师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,年富力强。团队拥有教育部-百度在线网络技术(北京)有限公司“人工智能+电类专业”实验室建设与研究、科大讯飞协同育人项目等三个教育部协作合同育人产学研平台。专任教师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,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在一半以上。近三年已发明专利5项,实用新型专利20多项,多项专利成果已在国企湖北新冶钢有限公司、上市公司湖北振华化学股份有限公司、外企上海考泰斯塑料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中应用,合作经费在200余万元。
三、实践实验平台
建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,配备主要硬件设施有:矩池云深度学习服务器、桌面机器臂、机器传送套件、机器视觉套件、机器视觉教学研究创新实验平台、触摸教学一体机等。配备主要软件设施有:实验室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、矩池云深度学习云平台、虚拟仪器教学平台、全伺服并联加工机器人及控制系统、矩池云深度学习线上/线下系统。

人工智能创新中心
四、人才培养
学科代码:08;学科门类:工学;专业代码:080717T
(一)培养目标
培养具有“爱国”,“励志”,“求真”,“力行”的情操,具有信息科学和坚实的数理基础相关知识;系统掌握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;具有运用人工智能的基本模型、原理与方法,设计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并能从事相关应用开发的能力;善于沟通和协作;有志向于人工智能产业领域的终生学习;有社会责任感和行业胜任力的高级应用型工程师人才。
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具体应达到目标如下。
目标1: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,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,以及职业相关的经济、管理和法律知识,身心健康。
目标2: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厚的专业视野,能鉴定、分析和研究与人工智能专业相关的基础应用问题,能承担人工智能系统设计、开发和实现的相应工作。
目标3:具有较宽的国际视野和一定的国际竞争与合作能力,能够综合运用专业技术,考虑社会、法律、环境等多种非技术因素,能在一个设计、研发团队中担任组织管理角色。
目标4: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,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学习渠道更新知识,实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,具有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竞争的能力。
(二)学业内容
专业主要课程:人工智能导论、模式识别、机器学习、数字信号与图像处理、计算机图形学、自动控制原理、电路理论、模拟电子技术、数字电子技术。
专业主要实践环节:Python语言程序设计实训、电子技术实验、电子技术课程设计、单片机课程设计、人工智能平台应用、无人小车课程设计、计算机视觉课程设计、自然语言处理课程设计、毕业实习、毕业设计。
(三)行业覆盖
人工智能产业链包括三层:基础层、技术层和应用层。其中,基础层是人工智能产业的基础,为人工智能提供数据及算力支撑;技术层是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;应用层是人工智能产业的延伸,面向特定应用场景需求而形成软硬件产品或解决方案。行业覆盖金融领域、公共安全领域、教育领域、零售领域、医疗健康领域、工业制造领域、手机及互联网娱乐、广告营销、智能家居领域、交通领域等。
(四)就业技能
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高等数学、线性代数、数理统计、程序设计基础、数据结构与算法、人工智能、模式识别、智能机器人、数据挖掘技术、智能信息分析等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,接受人工智能创新中心AI竞赛、智能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,在智能技术领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、较强的综合能力,具备一定的工作技能与算法理论。
(五)创业机会
联合创新创业学院,统筹创新创业教学、创新创业实践和创新创业研究,落实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,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和服务、创业项目培育和孵化,组织各级各类创新创业训练项目、比赛的组织和管理。
(六)职业选择
可从事人工智能开发工程师、算法工程师、爬虫工程师、数据挖掘/分析工程师、机器学习工程师、Web前/后端开发等职业。
五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色
本专业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,以就业为导向,积极培养专业基础实、应用能力强、综合素质好,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工程师人才。
1.构建地方本科院校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,包括构建“以学生为核心”的教学内容、课程体系,充分体现“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应用型专业教育”和高素质、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要求,强化专业基础课平台建设,精选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,更新教学内容,优化课程体系,以及专业互补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、教学质量评价体系、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,满足了基层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。
2.为适应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及其产业特点,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地方智能制造产业的相结合,有针对性的开设相关课程及实践环节,使学生在学校的所学能更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,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。
3.强化教学过程中的工程教育,将知识的传授与解决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相结合,将知识课堂变成能力课堂。此外,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,提高工程教育培养效果。借助百度人工智能大赛、大学生智能车竞赛等平台,开展普遍参与的竞赛辅导、选拔等环节,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。